致富心態-理財的第一堂課

致富心態這本書的名氣,我想已經不需要我特別說明,也許你早已經閱讀過此書,本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看完這本書兩次後咀嚼後的心得,同時也實踐在生活當中的方式。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與心得,有歡迎留言,我們可以更多的交流。

理財是件非常個人化的事,但基礎財商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首先,我認為整本書有個很大的閱讀前提是作者在倒數第二個章節所提到的:

「我無法告訴你如何理財,因為我不認識你。」

這句話直接點出了現今社會理財風氣的一大亂象,許多人會輕易聽信銀行理專、財經網紅,甚至是暢銷書籍內容裡的理財方式,我並不是認為這些內容有問題,而是這些作者、網紅並不認識我們真實的狀況、不了解你的家庭、不知道你對於未來財富的想像是什麼。因此我們若貿然採取他們給出的財務操作意見,可能會讓我們執行起來不順暢,這裡的不順暢可能是指財務投資上損失,或是即便有賺錢但內心不是那麼安穩、因為某個投資而使我們沒辦法入眠等。

 

但我們也不需要因噎廢食,有些非常基礎的財商知識、金錢觀念,是屬於大多時候都適用的原則,我們若能好好把握住這些原則,就能掌握成功的理財之道。

 

剛接觸投資時,常常聽到前輩或是網路上分享的知名投資大師的書籍,大多強調的是投資「心法」,而非投資「手法」,以前總認為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對投資沒有實際效果,不過後來在資本市場裡打滾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些「心法」才是讓我們能持續參與在這市場,而沒有被洗出去或割韭菜的原因。我想這也是這些大師的書能夠歷久彌新的原因吧!而我認為致富心態這本書,就完美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以下我想分享幾個我認為我自己非常受用的知識。

一、運氣和風險是一體兩面的存在

過去在商學院當中學習財務知識中,我們常常以變異數等方式來描敘股價的波動性,我認為波動性是一個中性字眼,他有可能「向上」或「向下」波動,亦即我們可能獲利也有可能賺錢。一般時候,我們常用運氣來表示賺錢(股價上漲),而用風險來表示賠錢(股價下跌),但其實這都是股價(資產價格)波動所造成的,我們不可能只想要運氣(賺錢),卻不接受風險(賠錢)。當我們進入資本市場的遊戲時,就必須接受兩者並存的事實。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當好運發生時要把握住,同時必須減少風險發生時的損失,而兩者之中,後者絕對是最重要的事。

二、危險都是源自於「比較」

我本身高中是念自然組,不過發現我對於化學真的完全沒有天份,因此在選填大學志願時就毅然決然的選擇財金類別的科系。時間快轉至出社會後,我當時的高中同學們多數就任職於2020年後暴力成長的半導體行業,例如TSMC、聯發科、瑞昱等等,他們的薪水就如同每年年終時候媒體會瘋狂報導的內容,非常優渥,使非科技業人人稱羨。平常跟這些同學吃飯的時候,就會聽到他們分享去哪裡看房、出國去哪裡玩、買車、今年的分紅減少了(但還是很多的那種),雖然我在金融業的薪水其實也不差,但常常聽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及買房買車的經驗,某些時候還真的是會不知不覺的產生心理的比較。

 

「比較」容易產生出「貪婪」,而「貪婪」容易讓我們「忽略風險」

當比較出來的時候,我們心裡的決策方式就會有所改變,例如原本決定好好存錢、累積投資的本錢,但看到朋友開了BMW去同學會,覺得是不是下次也要開名車去聚會才有面子,就改變了理財目標跟方式。「比較」無所不在,他會帶我們走進危險的邊境。我覺得以「理財」相關的「比較」有以下幾種:生活方式比較、消費的比較、投資的比較。

 

生活方式比較:最常出現在我們平常滑IGFB上面,因為大部分我們會PO上社群平台的內容,都是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像是出國玩、吃大餐。讓我們以為身旁朋友們每天都過得如此精采多姿。但其實事實卻如我們大家都熟知的,那些光鮮亮麗僅僅佔我們生活的一小部分。若我們沒有分清楚網路和事實的差別,我們就會期望自己也過上那樣的生活,如果你是有能力過上富裕生活那還好,但如果你必須透著透支預算、信用卡消費、借款度日,那就要非常小心了。之前聽過一位時常分享出國旅遊經驗的Youtuber劉沛分享,很多人都問他如何做到可以常常出國旅遊,但事實上沒出國的日子中,他的日常花費非常節省,甚至出國玩有時也會找便宜的背包旅館或是AirB&B,很多在幕後的實情卻不為人所知。

 

消費的比較:消費最常拿來比較的無非是房子、車子、手錶、名牌包等。當我們看到同事手上的那顆新款的Gucci包、手上戴的水鬼錶,我們心裡面的想法是什麼?會想要模仿或是找一個合理的理由(像是可以增加跟客戶的話題、這些包包算是投資之後會增值)然後心安理得地購買嗎?

我雖然對於精品名牌沒有特別的追求,不過最近身旁朋友開始陸續走入買房階段,有的也確實入手開始裝潢,當大家開始一窩蜂的追逐買房潮流時,不免開始擔心是不是也要開始關注不動產了。但我對自己的買房策略是先累積非頭期款的資金能穩定創造非薪水的現金流之後,在開始累積房子的頭期款,相對其他同齡人的想法比較不同,加上我的原生家庭沒辦法在頭期款中資助我,因此我只能將買房的計畫往後延。當我們沒有對於理財跟消費沒有自己的原則時,我們只能跟著消費趨勢隨波逐流。

 

投資的比較:有在投資的讀者,一定常常聽到這種對話「某某人昨天All inT公司大賺一筆,基本上財富自由了」「某某人開槓桿做當沖,每天都賺6位數,根本不用上班。」「蛤!你怎麼會買這支股票,這個賺太慢了啦」。以上對話你可能都不陌生,而當我們聽到這些對話時,我們心中的想法會是什麼?是否開始跟著學開槓桿投資、辭職做全職交易者?

 

我自己投資雖然在投資產業工作,但不敢說自己投資非常厲害,但我認為每個人所適合的投資商品與風格絕對是不同的,有的人有本錢開槓桿投資,是因為他們家裡可能有礦(?)賠個幾千萬,不痛不癢。而有些人屬高收入族群,這支股票就算all-in賠了幾百萬,幾個月的月薪就補回來了。這都是因為每個人所能承受的下行風險不同。記得,當我們聽到誰賺了100%報酬的故事時,要提醒自己此時此刻一定有人在承受100%虧損的悲劇,而當我們是那個虧損的人,是不是有足夠的本錢應付。

三、存錢的意義是什麼?

存錢在我們華人社會是個美德觀念,可能從小我們都有被教育過存錢的觀念。但美國的個人儲蓄概念不如我們普及,因此在致富心態書中花了一些篇幅在討論存錢的重要。不過隨著社會趨勢跟消費趨勢的改變,華人社會也越來越多人是屬於存不到錢的族群。

 

存錢可以不帶有目的:存錢旅遊、存錢買房、存錢念書,都是帶有目的存錢,這是非常好也是讓自己有存錢動力的目標。但存錢也可以不帶有目的,這些錢是為了我們現在看不到的需求而預備的,有可能是醫療費用、被裁員時的生活費等。

 

存錢可以擴大投資的資本:投資圈的人常常以「本多終勝」來調侃投資行為(諧音:本多終勝,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武將),意思是本金越多的人,終將在資本市場當中獲得勝利。另一個比較古老的投資諺語「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意思是就算你找到了一檔飆股讓你賺了一倍(報酬率100%),但你的本金只有5萬,你也是只賺了5萬,但當我們的本金來到100萬,只要報酬率有10%,我們就可以賺10萬。我想本金的重要性,這兩個諺語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了。

 

存錢可以設下安全邊際:當你所擁有的資產下跌時,例如股市崩盤,儲蓄能夠讓我們安穩地度過股災,我們不需要低價賠錢出售股價,也有足夠的生活費。另一方面,股市出現不理性的崩盤時.許多優質股票一定會出現超跌現象,存款將提供我們能夠掌握低價買進的契機,進而將資產翻倍。

四、謙卑的生活能夠減少比較,並且創造財富

先前聽過在私人銀行服務的專員分享,大部分的私人銀行業務接觸到的客人是屬於高資產階級,每間金融機構定義可能不同,但大約可分界在淨資產美金一百萬元以上者,在他所接觸到的有錢人中,第一眼從外觀跟穿著上都不會覺得他們是有錢人,並沒有想像中許多名牌在身,而是簡單的襯衫或T-shirt簡單整齊的樣子。另外《富比世》雜誌上的研究指出,美國年收入的前2%,也就是超過25萬美收入的富豪,其中61%的人駕駛的汽車品牌是本田、豐田和福特汽車,而不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豪華汽車。

 

謙卑的生活聽起來很冗統,但我自己的想法有幾個可以學習的方向:少炫耀、少比較、少貪婪

 

少點炫耀,沒有人會真正的在意我們的資產:

書中提到一個很特別的案例,作者過去當過泊車小弟,看過各種開豪車的有錢人,但當看到這些富豪開這些名車的時候,作者心中並不是在羨慕他們,甚至可以說完全不在乎那些人,作者真實的想法是:「如果我能開這些豪車,會有多風光」。這個案例提醒我,我其實並不是真正地在意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別人也不會在意我的,大家往往都是在心中想像「自己如果可以」。也因此,我們不管我們對於財富的追求程度如何,都按著自己心中覺得舒服且安心的方式進行就好,不用太過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少點比較,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不安與恐慌:

我們提到過「比較」是危險跟風險的來源,少一點比較可以幫助我們更聚焦自己現階段需要的事物跟目標,我認為現代生活當中難免會出現「比較」的場合,但想要避免後續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就必須了解「自己的階段」。我很喜歡一個美國網路文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文章的核心提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既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我們不必把自己的時區與他人相比,並要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有美好的安排。我們往往會去比較的對象是那些看起來走的比我們快的人,但也許屬於我們飛黃騰達的時區還沒來,我們需要做的是持續安穩的繼續往前走。

 

少點貪婪,可以減少失敗的機率:

《聖經》裡面提到「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因貪戀錢財而背離信仰。」聖經沒有說財富是萬惡之根、或是錢財是萬惡之根,而是「貪財」才是萬惡之根。而因貪財而違背了自己的信仰與原則。貪婪可以讓人多瘋狂,我想不必多說,每天打開新聞至少能看到一則事件是因為人的貪婪而發生的悲劇。

 

我認為建立自己的原則或是自己的信仰是減少貪婪的方法,如果我們缺乏原則就容易隨波逐流,只要朋友建議一個高風險的賺錢方法,我們也會毫不考慮地去做。「原則」、「信仰」指的是我們心中的優先次序,有些人第一優先的可能是人際關係、生命安全、自己的名聲、自我價值等。但當金錢永遠在首位時,我們就要警惕自己,也就是每次在做決定時,我們是不是總是只想錢。「錢」對於決策非常重要,不是不考量他,而是將他的次序往後移,例如找工作時,錢絕對是需要考量的元素,但他絕不是唯一需要被考慮的元素。書中提到「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或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物」,也與聖經裡的不要因為貪戀錢財而背離信仰相呼應。

小結

財富自由一詞出現後,許多人的工作目標、人生目的都是為了財富自由,但如果們缺乏正確的財商知識、風險意識,我們只會被這波浪潮打亂自己的生活,每天出現FOMO情緒,不僅達不到財富自由也會讓自己身心俱疲。期望我們都能在理財這條路上開心且舒適往前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