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 學習銷售也學習建造(創造價值),相輔相成讓你無往不利。
- 銷售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課題,各行各業都需要銷售這個技能,但他同時也是個困難的課題,需要克服被拒絕的心理狀態,以及背負壓力。這裡說的建立我認為可以說成創造價值,我們要學會去從市場當中發現需求進而創造價值,也許是生產產品、撰寫文章、拍影片、提供某項服務。但更重要的事,將兩者相結合,可以讓我們創造出來的價值被更多人知道,也讓更多人買單。
12. Arm yourself with specific knowledge, accountability, and leverage.
- 用三個事物來裝備自己:專業知識、可問責性(具有承擔力)、活用槓桿。
- 專業知識非常淺顯易懂,在這個專業分工的世代我們必須去強化我們的專業知識,但也不用去排斥去吸收新領域的知識。
- 可問責性(具有承擔力),我認為重要的心態在於把事情當作事情,認真的去完成他,同時要扛起責任準備好被挑戰的心態,受到別人的挑戰跟調整往往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只有那些被審慎檢視過的決定跟行為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長久。
- 活用槓桿,槓桿是指透過小的力量去翹動巨大的效果,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他的身影,他會在投資領域、團隊合作、專案管理中出現,我們可以善用身旁的工具來發揮槓桿效果,例如:數位工具、外包服務、良性貸款。
13. Specific knowledge is knowledge that you cannot be trained for. If society can train you, it can train someone else, and replace you.
- 專業知識是指那些你沒辦法從單純的訓練(教學)中獲取的知識,如果是透過簡單訓練就能習得的知識,那麼代表世界上有許多人也學得到,而我們隨時就可能被別人取代。
- 我自己認為這裡提到重要關鍵在於是否將知識內化成屬於自己能力,透過知識內化提升實力後,就比較不容易被別人取代,如果我們只學那些簡單又淺薄的知識,那我們就等著被淘汰。
14. Specific knowledge is found by pursuing your genuine curiosity and passion rather than whatever is hot right now.
- 專業知識是來自於我們去追尋自身的好奇心以及熱情,而不是這個知識現在是否熱門。
- 熱門的工作,例如工程師、醫師等,確實是我們在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去追求的好選擇,但我們的人生其實是場長跑,如果硬著頭皮選了一個完全不適合我們自己個性的職業,我們可能不會待很久就轉換跑道了,即便強迫自己待下來了也非常痛苦。最近,軟體工程師是個非常熱門的職涯發展方向,很多人開始跟風學習寫程式,但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地去發掘寫程式的價值跟我們對這份知識和工作的熱誠,那我們可能走到一半就無疾而終了。
15. Building specific knowledge will feel like play to you but will look like work to others.
- 專業知識是那種別人感覺你在玩,但其實你是非常認真投入的領域。
- 用輕鬆玩樂的態度來深耕自己喜歡的領域絕對是我們所嚮往的,當別人認為我們只是在玩玩但我們卻非常清楚我們在做甚麼,在往哪裡前進,聖經裡有個故事在講述諾亞方舟的建造過程,諾亞在建立方舟時,當時沒有任何風雨的跡象,因此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幹嘛,充斥許多嘲諷取笑的聲音,不過也就是他努力造出來的方舟才得以讓他的家人們順利度過世紀性的災難。
16. When specific knowledge is taught, it’s through apprenticeships, not schools.
- 專業知識只能透過師徒方式傳授,無法僅靠學校(教育系統)。
- 師徒傳授的知識更著重在個人獨特經驗的累積,老師傅透過傳承經驗將自身過往的智慧交給學生,而學生在持續透過實戰的演練來摸索這個世代需要加強的東西,將上一代的經驗融合新一代創意和技能,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商業模式。而學校所教的標準版知識,像是一間工廠,大家接受到的訊息是一樣的,沒有差異化、沒有實際經驗。
17. Specific knowledge is often highly technical or creative. It cannot be outsourced or automated.
- 專業知識是高度技術性及具有豐富的創造性的,一般來說他沒辦法透過外包甚至自動化來取代。
- 如同13點我們所談的,如果我們的知識與技能是可以輕鬆被他人或自動化來取代的話,基本上稱不上是專業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小心檢視我們目前所培養的知識跟技能有沒有符合這個性質。
- 這裡我想多談談關於替代的問題,我覺得要找出一個非常獨特(其它人學不會)的技能非常難,因此我們目前接觸到的知識,例如醫學、金融、行銷、會計、物理、某個半導體製程,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充斥著擁有這些知識的人,因此我們並不是單一技能來看,而是看整個skill set(技能組),就像我們玩遊戲的時候,總會研究角色技能的搭配一樣。舉例來說,行銷也許很多人都有研究,但醫學領域的行銷可能就是另一個故事,如果再加上有財務概念的人來執行醫學領域的行銷,又會是另一個高度,而那時的我們也許被取代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許多。
18. Embrace accountability, and take business risks under your own name. Society will reward you with responsibility, equity, and leverage.
- 去擁抱責任、培養當責的態度,並且用自己的名義承擔起商業風險。這個社會(市場)會用職責、權益、槓桿來回報你。
- 扛起責任是需要練習的,不過這種練習的場合並不多,也許可以從幾個地方做起,例如做點小生意(電商、Youtube、Blog等)、或是有社團可以去負責一些活動、家族聚會擔起主揪等。但這些練習的終點在承擔商業風險,也就是必須將你培養的這個特質帶入到商業領域,像是創辦公司、建立商業模式等等。
19. The most accountable people have singular, public, and risky brands: Oprah, Trump, Kanye, Elon.
- 負有責任心的人、能扛起責任的人,他們擁有奇異、大眾、且具有風險的品牌,像是Oprah(美國脫口秀主持人)、Trump(前美國總統)、Kanye(美國饒舌歌手)、Elon(特斯拉創辦人)。
- 一個品牌要同時擁有奇異、大眾、具有風險這三個特質是非常少見的,以特斯拉為例,他是最早將電動汽車成功商業化,且持續成長的公司,擁有獨特的商品(電動車)和獨特的經營模式(不花行銷費用、Elon常常在twitter上面發表言論),同時,他的商品是具大眾性質的汽車,而且產品接受度越來越高,在2022年的當下,電動車被認為是時代的趨勢,但這個商業模式是背負著高度風險的,特斯拉其實有經歷過一段瀕臨破產的時刻(約2013年左右),不過在銷量逐漸轉好而且大量資本願意支持之下順利度過難關。
20. “Give me a lever long enough, and a place to stand, and I will move the earth.” — Archimedes
- 給我一個長棍和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
- 槓桿原理的力量,不僅展現於物理世界,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運用槓桿的機會,例如第12點我們所談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