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眼睛決定了我們的習慣分享書本 / 原子習慣, 書籍 / 2023 年 8 月 26 日 / 作者: Ken 本篇文章將分享原子習慣書中的第一環節:「提示」,提示觸發了我們一系列的行為,重複的行為也讓我們養成了習慣,一個小小的提示就能夠主宰我們的生活。我們大多時候沒有意識的去思考我們一天的時間是如何渡過,這些行為往往是例行公事或是個人習慣所組成的。因此有意識的「覺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生活到底是如何運作,有意識地去思考我們的一天是如何過的?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覺察自己的生活過後,可能會發現自己有一些好習慣和壞習慣,以及一些自己想要培養出的習慣。我們再透過「具體的計畫」以及建立「好的環境」來處理壞習慣、以及建立好習慣。 一、覺察-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 榮格曾說:「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他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我們會將他稱之為命運」 1.在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 因為習慣它是無意識去執行的自動化動作,可能我們若不多加思考就不會知道原來我們有這項習慣,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的發掘我們現有的習慣(例如:起床滑手機、抖腳、口頭禪、語助詞、手摸臉、眼神飄移等)。並且將他們分類為好習慣、壞習慣或是中立。 2.將無意識提升到有意識的層次的兩種方式 (1)記錄生活:或稱計分卡,記錄自己的生活行為,會發現自己可能在某個行為當中產生了習慣。我自己並沒有記錄生活的習慣,不過我自己是從「想像模擬」起床的過程中,發現我按完鬧鐘之後會開始滑手機,並且會讓我的精神變差,導致更晚起床。 (2)指差確認: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讓無意識的動作瞬間轉換成有意識。把話說出來,會提升執行力和自制力。 二、制定習慣-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是成功因素 制定計畫是一連串行動的基礎,擬定好我們想要達成的行為或任務,幫助我們的大腦更清晰地知道此時此地應該下達何種指令。在建立習慣方面,作者將這套計畫的制定稱之為「建立執行意向」,而建立意向最大的原則是讓提示容易被看見以及具有確切的時間和地點。 1. 具體的行動計劃:時間+地點+行為2.習慣推疊:做完目前的(必要的)習慣之後+想培養的習慣個人經驗:我自己嘗試過培養喝水的習慣,我目前已經有喝咖啡的習慣,因此每天早上8:50到公司時會到茶水間裝咖啡(既有的習慣),在倒咖啡之前,會先喝一杯水(新習慣),這樣就培養多喝一杯水的習慣了。 三、環境-習慣的改變取決於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 1.視覺是提示我們做出某項行為的強力催化劑視覺是人類感官當中最強的一項,在聖經當中記載了「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視覺是提示我們做出某項行為的強力催化劑,因此決定我們的眼睛看到甚麼,對於習慣就非常重要。簡言之,讓想培養的習慣常常出現在眼前,反之,讓想戒掉的習慣消失在眼前。 2.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間接決定了進入我們眼簾的事物以下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環境:(1)定義專屬空間:在某個環境當中,我們只做一件事情。例如:在書房中,我們只會看書,而不會打電動,因此在書房中我們就會下意識地開啟看書模式。最終的目的是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情境。(2)放大提示:將想要培養習慣的提示多多呈現在眼前,讓他醒自己需要去執行某項行為,例如:想養成看書習慣,就把一本書放在書桌上(或是常常看到他的地方)。 3.剷除壞習慣的最佳方法,就是讓自己處在誘惑低的環境回顧一下習慣的循環中「提示引起的渴望」,一個刺激引起我們想要重複惡習的強迫性渴望,也就是一旦看到某個事物,就開始想要做某個行為。最常見的就是看到手機,就想要拿起手機滑幾下;或是看到菸就想要抽幾口。要解決這樣的渴望就可以把這些提示藏起來,不讓自己看到。說一個最容易明白的,就是念書或工作時,把手機放在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震動感受不到的地方。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我們去滑手機的渴望。 小結 迴避誘惑比抗拒誘惑容易很多,千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人的自制力非常有限,當我們遇見的誘惑的時候,其實靠著常人的意志是非常難以抵擋的。因此如果可以不用自制力就盡量不要使用,讓環境來幫助我們過濾什麼東西適合讓我們的腦袋接受。
自動引用通知: 原子習慣-讓習慣具有誘惑力 - 就享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