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培養習慣的方式分享書本 / 原子習慣, 書籍 / 2023 年 8 月 19 日 / 作者: Ken 本系列文章是原子習慣的書籍分享,文章內容主要出自於原子習慣一書,並用我自己讀後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首先,來談談習慣是什麼? 習慣就是某個行為重複次數多到形成自動化的行為。 為什麼要建立習慣? 減少大腦的負荷:大腦的意識相當有限,因此大腦會傾向把任務分配給無意識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說習慣可以減輕我們大腦中認知的負擔,好讓大腦把專注力給其他工作。 掌握更多的自由:好的運動習慣,幫助我們找回健康的自由;好的理財的習慣,幫助我們掌握金錢的自由;好的工作習慣,幫助我們探索職涯的自由。 如何有效建立習慣? 提示:促使我們的大腦開啟一個行為,好比是一個機器的開關,當我們接受到提示後,我們就會進行一連串的反應行為。渴望:渴望是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我們對於某個行為真正渴望的原因是甚麼,抽菸、看電影、打X槍,背後的真正渴望的應該是放鬆。回應:針對我們的渴望,我們執行了哪些行為,例如:有些人因為對放鬆有強烈渴望,因此去抽一根菸。獎賞:而回應就會帶給我們相對應的獎賞。建立完整迴圈:提示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並且強化了提示。 建立好習慣與破除壞習慣的差異 相較於上述提到的方式比較像「外功」,下面的方式偏向「內功」 改變習慣從身份認同開始:我們大多時候專注在培養出習慣的結果(例如:看書習慣、運動習慣) ,而忽略掉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例如:我是熱愛知識的人、我是個運動的人)。身分認同強調習慣的養成不在於得到某種結果,而是在成為某一種人。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每個行為系統都與我們的核心思考及身分認同有關聯,一個與身分認同不符合的行為是無法持久的。就好像是我們如果自認為是髒亂的人,就沒辦法輕易養成每天摺棉被、打掃房間的習慣,就算我們可以逼自己去做,但他也很難變成習慣。 身分認同型塑我們的習慣,而習慣也形塑我們的身分認同:首先,決定自己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後續透過各種行為、小勝利來證明自己是屬於這一類人。重複的行為也培養出了習慣,而這些習慣也將再型塑我們的身分。 小結 我們總是努力想培養出好的習慣,但往往這些計畫因為各種原因跟理由,僅僅停留在腦袋當中,或是在每年年初的年度計畫的紙上。原子習慣書中分享了一套有系統的方式幫助我們審視現有的習慣及建立新的習慣方法,本篇文章僅為開門磚,後續將會分享其他更深入的內容,期待我們都可以培養出自己想要建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