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菜鳥日記-EP1

我從2021年開始認真搜尋創投相關的職缺,後來在今年很幸運地拿到了一間創投的Offer,開啟我的創投菜鳥之路。

創投,英文是Venture Capital(VC),在台灣我們會稱為創業投資(簡稱:創投),而在中國稱為風險投資(簡稱:風投),用台灣和中國的翻譯剛好詮釋了創投幾個的特性:我們是創業階段時就會進行投資(創投),也就是有些人會說的早期投資人,但因為這個階段公司的穩定性不高,市場尚不明確或是財務狀況還是有待改善,因此這階段的投資風險往往較高(風投)。但高風險帶來的效益就是有機會能得到較高的報酬率,我想這個行業的本質就是如此。

簡單說完創投,回到我想開啟一系列文章的原因,我覺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不太清楚創投的生態,曾經跟家人分享過自己在做的工作,但也是實在講不清楚,後來我媽看到中國某部電視劇剛好以創投(風投)為主軸建構劇情,因此才大概地知道我在做甚麼,但老實說,台灣的投創(投資與創業)環境其實不像美國矽谷或前幾年的中國那樣熱絡,正確來說應該是台灣創投曾經也是那樣的風光與熱絡,只是光景不同了,但我還是希望進來這個產業參與台灣產業下一波成長的動能跟公司的成長。也期望透過一系列的文章來記錄自己的成長,同時,分享給想踏入這領域的人一些資訊。

菜鳥的第一個月

財務分析只是基礎,產業產品技術才是重點。

創投或私募基金公司的組織一般不會太大、人數不會太多,也因此被很多人認為進入這類公司是個窄門,同時因為人數較少的關係,不太有機會有有人能手把手教學,好在過去在其他公司工作的經驗幫助我至少在財務分析或產業分析上有一點幫助,可以更快進入狀況。

進到公司後的前兩個案件,就是大數據AI、Auto ML的公司,自己本身是商學院背景出身,在這類比較新興的技術上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在與主管討論案子的時候,也發現其實主管也沒那麼懂這類產品的技術,但同事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很多時候一開始都看不太懂,就必須花時間花精力去了解,案子做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看懂那個產業或是技術,但重要的是這個公司或是產品本身背後的成長邏輯是否能夠說服我們。

除了錢還能給什麼?

拜訪的經驗也是相當有趣,過去還沒進入這產業之前,總覺得買方(Buy Side)很威風,給錢的人最大,給錢誰還不想要?但後來發現,可能是這個時代資金有點氾濫,哪裡都有錢,因此只要是好一點的公司或案子就會有一堆投資公司把錢送上來,這時候的投資標的(新創公司)的選擇性就更大了(說話也就更大聲了),這次拜訪的經歷中,這間公司反問了我們除了錢以外,「我們還能給甚麼其他的資源?」,好讓他們判斷要讓哪個投資人進入這輪的融資。

之前看過中國風投大神沈南鵬的訪談也提及,有時候創投在投資之後給的資源的影響力比投資金錢來的大,我想這是未來投創圈趨勢,也是創投是否能被創業者接受的很大因素。

「我們還能給什麼其他資源」或許對於CVC或是有專門產業的創投,是能夠輕易回答的問題,但是純粹財務型投資人倒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後續再評估案件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思考除了「給錢」之外,我們還能給什麼其他的幫助或資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